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文化教育

安塞腰鼓:贯穿千年的生命鼓舞

2020-11-09 16:14:47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: 半月谈

扫一扫关注

1770

浏览量

  鼓槌落下的瞬间,空气仿佛炸裂。百余位头系白羊肚手巾、腰扎红腰带的汉子敲打腰鼓纵情跳跃,鼓声咆哮、红绸飞舞、黄土荡天、气势磅礴……安塞腰鼓震天吼。

Cn4AP1-oqfWAB9KVAAP0HQ0Kr5M653.jpg

  2月13日,一队安塞腰鼓表演者在安塞新春秧歌腰鼓汇演上表演。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

  “安塞腰鼓是根植于黄土地的艺术。”潜心研究安塞腰鼓多年的学者张新德说,“古时候,安塞地处边塞,山大沟深,自然条件恶劣。然而越是艰苦的地方,歌越多、艺越多。人们要用铿锵有力的腰鼓展示他们不服穷、制服穷的愿望和意志。”

  千百年来,无论安塞腰鼓随时代变迁生发出怎样的新内涵,自强不息、乐观向上、奋力拼搏的腰鼓精神始终如一。

  战地腰鼓

  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文化馆里,珍藏着一块当地出土的宋代腰鼓人物画像砖,只见腰鼓手握鼓槌一手在前一手在后,双脚跳起,仿佛正在敲击挎在腰间的腰鼓。据考证,腰鼓在安塞传承发展已有2000多年。

  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,鄂尔多斯盆地边缘,古时有“塞北锁钥”“上郡咽喉”之称,自秦朝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。据《安塞县志》记载,北宋区划更改,以“安定边塞”之意在金明故城设安塞堡,南宋沿用安塞堡,开堡为县至今。

  “据《山海经》记载,鼓是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发明的。由此可见,鼓在很久以前就广泛用于战争。”张新德说,相传驻守在安塞的士兵把腰鼓当作和刀、弓、箭一样重要的作战工具。一遭敌袭,便以鼓报警,传递信息;两军交锋,要以鼓助威,震慑敌人;若战事失利,则以鼓告急,请求救援;当克敌制胜,就以鼓为乐,庆贺胜利。

  在安塞,几乎村村有腰鼓队,家家有鼓手。1996年,安塞区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。2006年,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  对安塞人来说,最熟悉的腰鼓声不是万马奔腾,而是每年春节与欢笑、祝福一同回响在乡野小道的锣鼓声。

  “‘沿门子’是安塞的传统年俗。腰鼓队挨家挨户拜年,每到一户人家,腰鼓队尽情表演,送上美好祝福,主人也要拿出米面或烟酒招待腰鼓队,表达感谢。腰鼓队从正月初二出门,直到二月二才‘收兵归营’。”张新德说。安塞人与腰鼓为伴,以腰鼓为荣,祖祖辈辈在腰鼓声中繁衍成长。

  胜利腰鼓

  8岁起跟着父亲学打鼓,15岁进入文艺宣传队,被当地人称为“总教练”的安塞腰鼓省级传承人刘占明,打着腰鼓登上了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开幕式、上海世界博览会、国庆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的舞台,走上了德国、美国、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街头。

  总结打腰鼓的诀窍,刘占明说,安塞腰鼓表演讲究“六劲”:摇头晃脑有股能劲,挥槌有股狠劲,踢腿有股蛮劲,转身有股猛劲,跳跃有股虎劲,全身使出一股牛劲,要让观众看着带劲,听着鼓劲。

  “六劲学起来简单,做到位难。”刘占明说,“六劲”是陕北人阳刚、执拗个性的体现,带有原始生命力,是安塞腰鼓的艺术精华所在。

  20世纪40年代,党中央在延安时,安塞的腰鼓队曾多次到延安枣园、杨家岭,为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。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发表后,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深入农村,创新秧歌、腰鼓等民间文艺形式,开展“新秧歌”运动。

  秧歌队、腰鼓队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回到乡野,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、鼓舞人民群众参与保家卫国战斗的“文艺轻骑兵”。这些秧歌和腰鼓被称为“斗争秧歌”“胜利腰鼓”。

  真正使安塞腰鼓声名远播的,是电影《黄土地》里一场酣畅淋漓的腰鼓。1984年陈凯歌拍摄电影《黄土地》到安塞取景时,一下就看中了安塞腰鼓排山倒海的气势和顽强奋进的精气神。150多名腰鼓手穿着对襟黑袄在山梁上打鼓的画面,随着电影上映,展现在世界观众眼前。从此,安塞腰鼓走上更大的舞台。

  致富腰鼓

  安塞腰鼓逐渐闯出知名度,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学习和传承的队伍。安塞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殷宇鹏说:“我们建立起传承人电子档案和15个传习所,还让安塞腰鼓进入全区中小学的体育课堂,从娃娃开始传承民间艺术。”

  安塞区按照“文化输出、旅游导入”和“文化养民、文化富民”的思路,围绕腰鼓、民歌、剪纸、绘画、曲艺等民间文化“五张名片”,统筹推进“文化+旅游+农业+精准脱贫”深度融合发展,重点打造“三村一园”,建成千人腰鼓表演村、东方毕加索绘画村、陕北信天游大舞台3个文化产业村。

  2018年,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村的千人腰鼓大舞台正式启用,成为安塞区第一个集腰鼓、民歌和陕北说书等民间艺术为一体的陕北民俗文化综合演艺基地。

  多年退耕还林,安塞已是树木葱茏,很难找到昔日一打起腰鼓就黄土漫天的土坡。“冯家营村专门在山坡上留下一块土地,为游客表演腰鼓。这里也是民俗文化培训展示区。”冯家营村包村干部高园园说。

  冯家营村有腰鼓手246名,年龄最大的超过80岁,最小的只有6岁。男女老少齐上阵,无论是8到12人的小型舞台演出,还是上百人的广场演出,都能迅速组织起来。2019年,“千人腰鼓大舞台”接待游客46万人次,依靠文旅产业户均增收约7000元。

  经过45天的系统培训和一个多月的彩排,冯家营村村民周志战在2018年5月登上千人腰鼓大舞台,成为一名专业腰鼓手。“腰鼓对于土生土长的安塞人来说,不仅是我们从小接触和传承的文化,现在还成为很多人增收致富的手段。”周志战说着说着就拿起鼓槌敲打起来。

  这鼓声,从千年前的古战场传到新时代;这舞步,从黄土高原的山坳跳向世界舞台;这精气神,从腰鼓手的擂鼓声声激荡在每个观众的心里。


编辑:高燕

相关推荐
  • 人贩子被抓后供出7起拐卖案续:一审法院变为中院

  • 莫让“擦边主播”毒害了青少年

  • 春节假期北京铁警破获治安案件69起

  • “私家侦探”敲响侵犯个人信息警钟 行业亟须规范发展